保母爭議頻傳!六都托育聲量調查 數據揭「這市」好感度最高

在雙薪家庭成為常態、少子化趨勢持續加劇的社會背景下,「托育」已成為民眾高度關注的公共議題之一。從公托名額難求、保母媒合困難,到托育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,這些壓力不僅加重家長負擔,也轉化為對政策資源與制度改革的呼聲。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,蒐集近半年(2024年10月25日至2025年4月23日)「托育」相關的話題聲量,進一步比較六都在民眾眼中的好感度表現,結果顯示桃園好感度排名第一,獲得較多的正面回饋,而好感度墊底的高雄則出現一些負面聲量,凸顯政策推動力與溝通機制仍有改善空間。

觀察「托育」相關議題近半年的聲量走勢,發現討論度在2024年12月21日來到高峰,主要是國民黨通過三項爭議法案帶動討論,其中《財劃法》涉及育兒津貼的資源轉移,總統賴清德質疑,此法案將縮減中央資源、減少數千億元收入,進而影響育兒津貼等預算的配置。
除了政策面因素,個案事件也會驅動托育聲量波動。2025年3月18日,托嬰聲量再迎來一波高峰,新竹一家托嬰中心遭爆料疏於照顧,導致一名女嬰喪命,引起大眾關注,最終社會處介入稽查,取消準公共化托嬰中心資格及補助。

進一步分析六都在「托育」議題的情緒聲量,發現桃園好感度1.89最高、臺中1.83居次,高雄則以1.06墊底。
從桃園的正面話題中觀察,今年2月市府首座托嬰中心開幕,旨在讓公務員能兼顧工作與家庭;今年4月初桃園婦幼衛生所開幕,再為育兒健康注入新能量。桃園市議員張碩芳提出三大婦幼政策建言,包括提升公托普及率與品質、改善早期療育與臨托資源的可近性與信任度、婦幼醫療走進家庭,目標是要打造育兒友善城市,將焦點從「補助」轉向「從懷孕到育兒」的長期支持,亦獲得網友聲援。
好感度第二名的臺中,也宣佈打造第一座市府托嬰中心,並完成公共托育機構增至9倍的目標;臺中市各區新建設的活動中心或行政中心,也開始結合托嬰育兒等功能使用。另外也看到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去年推出的「定點臨時托育服務」,持續擴增據點至6處,獲得正面聲量支持。
負評佔比相對較多的高雄,則發生保母虐童、托嬰中心失職等事件引發討論。有網友指出,高雄市社會局兒少科和托育服務中心的申訴管道失靈,未能針對劣跡斑斑的保母進行妥善處置,拖累好感度表現。
透過情緒聲量比較可看出,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動力道、服務多元性與危機處理能力,直接影響民眾對地方政府的好感與信任。尤其在保母爭議、托育事故成為輿論焦點的當下,托育政策不應只停留在補助與名額,地方政府若能主動強化托育監督機制、建立透明申訴流程,將有助於降低家長疑慮、重建照顧信任。隨著家長對托育品質與安全的要求愈加嚴格,地方政府未來在托育政策上的競爭力,不只比資源,更比責任與執行力。